【会院教师】靳庆鲁:行者无疆

发布时间:2014-12-12

靳庆鲁教授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传奇人物:他是科研道路上的“潜行者”,曾孤独地在学校办公室和宿舍里通宵达旦地工作,废寝忘食乃至有家而不回;他也是学术道路上的“神行者”,曾于两年时间里在国际会计学顶级期刊上连续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成为会计学院首位通过“常任轨”制考核的终身教授;他还是人生道路上的“苦行僧”,同样曾于两年时间里经由艰苦的体育锻炼而将体重从212斤减到170斤,成为我校的健身明星和健康标兵。当然,传奇之所以成为传奇,绝非偶然。唯有他这样的无疆行者,方能铸就卓越传奇。


潜行之志:虽千万人吾往矣

    回顾自己学术生涯的起点,靳庆鲁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位学术道路上的“潜行者”。从西安交通大学读书任教,再到香港科技大学攻博深造,直到来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并成为终身教授,虽然在这条学术探索之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但他始终秉持着自己入行求学的初心,不惧艰辛,虽千万人吾往矣!

    因为心底对会计领域的浓厚兴趣,靳庆鲁从本科时期开始就专注于会计学科的学习。200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随即做出了留在高校任教的决定。回顾抉择的原因,他淡然而又淡定:“我当时就决定一定要去学校,我觉得人格独立的学术界更适合我,它能给我自由的空间去创造。”当时可供他选择的国内知名高校有多所,但他最终决定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签约。而那个时候,上海财经大学教师编制已开始实行双轨制,一是国内传统的晋升方式,一是与国外大学教授制度相通的“常任轨”(tenure track)。相对于“国内轨”,学校对“常任轨”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非升即走”的制度强调研究水平的国际接轨,对科研的要求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靳庆鲁对“常任轨”的培养模式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常任轨透明、完善的晋升机制为我清晰指明了奋斗的方向,虽然要求高,难度大,但我看重它倡导的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

    正是基于这样的神行之志,靳庆鲁作为上财会计学院首位海外引进的人才,毫不犹豫地与学院签订了获得终身教职的“六年之契”。选定了发展路线,靳庆鲁在给自己制定了六年科研计划,并在张国昌教授的指导下相继开始从事公司价值、制度变迁相关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学院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也为他扫除了后顾之忧。靳庆鲁说:“入职后的前三年,我没有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但是学院领导从来没有催过我,让我做科研时心态特别平和,自己掌握节奏,效率更高。”

    当然这样的选择绝非莽夫之勇,而是经过了他的仔细观察和反复推敲。早在2002年,靳庆鲁就与上财会计学院陈信元院长有多次交流接触。在陈信元院长身上,他感受到了开放的学术思想、明确的研究旨趣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从这些中都可以窥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良好的学术研究气氛和环境。靳庆鲁也对此深怀感激:“财大给了我们这样的环境:一方面,我们有很好的国际交流制度,能经常去海外出访,同时也定期邀请国际上知名的学术大师来校交流,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的方向,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同时,我们学院自身有着极佳的学术氛围,我们有开明、务实的学院领导,我们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科同仁,海归教师与本土教师间随时都有火花的碰撞,并能在学术研究中互取所长……这种理想的研究环境,让我时常为自己当初选择财大而感到庆幸。”


神行之变:扶摇直上九万里

    靳庆鲁在专业海洋中的深度下潜犹如北冥之鲲。然而这个深谙鲲鹏之变的年轻人,秉持着自己对会计学最纯粹的热爱,坚持着自己最独立的学术人格,跬步前行,终于在2011年守得云开见月明,收获了学术道路上第一份耀眼的成绩单。自此,他“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成为学术道路上的“神行者”,真正地踏上了无疆的学术之旅。

    从2011年开始,Qinglu Jin这个中国名字在国际顶尖和知名会计期刊上频频出现。短短半年时间,这位中国会计界的青年俊杰就在世界学科平台的顶峰发表了多篇分量十足的研究论文。特别是,一年之中连发两篇国际最为顶级期刊的论文,即使是放到全球视野,也并不多见。根据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会计研究排名网站(Accounting Research Rankings)的统计,在2011年国际前三的会计学期刊(The Accounting Review,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的发文记录上,靳庆鲁在全球会计学者中排名第四。时至今日,除了已经发表的论文,他还有多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已经通过国际顶级期刊(The Accounting Review,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和知名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的一审或二审。

    回顾自己的学术道路,靳庆鲁表示:“研究成长有个三阶段:第一阶段是跟着别人做,这是一个学习积累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与别人平等合作,这是一个经验借鉴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带领别人做,这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 他强调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绝对不要成为一个“独行者”,而要学习、借鉴与合作。首先,他积极争取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学习借鉴,不断夯实自己的研究基础。其次,他还积极围绕自己的研究项目与会计学院青年教师进行合作,在学院同事之间的合作中在学术上互相扶持和帮助,有力推动了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育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最后,他特别重视与会计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展开合作。例如,围绕制度变迁和公司价值的研究专题,他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合作,发挥自己作为学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陶冶他们的学术情操,发挥文化传承精神的纽带作用。

    当然,这种合作也进一步推动了靳庆鲁学术道路上的“神行之变”,让他的研究成果更加丰硕而成熟。截止目前,他已经与会计学院的博士生合作完成论文6篇,其中2篇发表在《经济研究》,1篇通过《经济学(季刊)》的三审;与硕士生合作完成的论文也在2010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并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七届中振优秀论文奖和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奖。


苦行之旨:行百里者半九十

    科研的成果看似风光,但是科研的道路却绝非一帆风顺。然而,靳庆鲁身上有一种苦行僧式的气质,沉稳,执著,有计划、有规划、稳扎稳打。他说:“不能把研究当成饭碗一样的东西,外界的诱惑很大,很多时候要坚持,要沉得住气,然后要有创造性的想法,适时转换思维,在关键的时刻把握机会。”

    熟悉靳庆鲁的人都知道,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教学和科研。虽然儿子已经上小学,可是由于平时“陪太子读书”的时间太少,以至于在妻子出差的那几天里他给儿子辅导数学,竟然有无从下手的陌生感,深感枉费了自己在会计学领域深谙计算的数学天份。在做科研最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里,靳庆鲁常常在学院办公室通宵达旦,最后干脆就把床铺搬到了学校宿舍。于是,虽然他和妻儿同处在上海的一片天空下,却往往一周才能见上一面。直到现在回想起那段岁月,靳庆鲁还是觉得自己对妻子深怀愧疚和感激之情。他说:“正是我的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担负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更坚强地为我支撑起了一片自由学术的天空。”

    然而,长年的刻苦研究,让靳庆鲁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愈发有信心的同时,也让他的身体发出了危险的信号:连续一年的口腔溃疡,久治不愈;身体负荷大,血糖升高突破临界值;视力出现问题,甚至影响到日常的查看文献。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靳庆鲁长时间的伏案工作,日以继夜查阅资料到深夜,不要说缺乏足够的运动,甚至连必须的休息都不够。他开始意识到身体对于科研的重要性,这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的人,迅速把锻炼身体提到了议事日程,把提高身体素质当成了一道科研攻关的难题。

    2010年12月,靳庆鲁开始了自己的健身计划,“控制饮食+锻炼”。吃饭七八分饱之余,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来回一个多小时19公里;他规定自己每天晚上8点到9点必须跑步8公里,如果在学校,他就围着操场跑20圈;如果在家,他就绕着小区跑70圈;如果外出开会,他就寻找室内跑步机完成跑步任务,风雨无阻。

    两年的坚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靳庆鲁的体重从212斤降到了170斤,身体各项机能全面复苏,血糖下降,口腔溃疡、视力问题不治自愈,身体素质更是提升显著,今年他甚至获得了上海财经大学青年教工男子1000米第4名的好成绩。运动不仅促进了他的机体健康,更使他头脑清晰,思维活跃,全面提升了靳庆鲁的科研效率和成果产出。靳庆鲁正是以这种学者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运动健康计划。他强调对健康计划的“研究成果”:“运动瘦身成功所体现出的Put Options的价值,与工作效率提高所蕴含的Growth Options的价值显著正相关。”

    回顾自己的健身之旅,他认为这和学术之道一样,贵在坚持,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他说,节食和运动初期都非常痛苦,其程度节食更甚于运动。节食需要3个月才能适应,运动坚持40天,就能成为习惯。运动有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是运动时运动后都痛苦;第二阶段是运动时痛苦运动后舒服;第三阶段是运动时和运动后都舒服。但无论如何坚持是王道,而且他乐观的表示运动坚持所需要的毅力远远小于研究坚持所需要的毅力。靳庆鲁说:“没有什么能中断我锻炼身体的计划,我以后会把这个习惯一直坚持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靳庆鲁就是这样一位潜行者,就是这样一位神行者,就是这样一位苦行僧。他秉持着对学术的热爱和初心,他执着于对人生的计划与坚持,他深藏着对家庭的愧疚和感激,在无疆的学术道路上自由放歌、奋勇前行。他披荆斩棘,收获了肯定和赞誉,却依旧保持着一位远行者的云淡风轻。正像他在接受采访的最后用的那句幽默的广告语:成功?我还在路上呢!